玄奘俗姓(玄奘俗名)
今天给各位分享玄奘俗姓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玄奘俗名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玄奘简介
玄奘简介
玄奘,俗姓陈,名袆,法名玄奘(公元602年——664年)。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(今和河南偃师)人,因精通并传译佛教经、律、论三藏典籍,而被尊为「大唐三藏法师」,世称唐三藏,人称三藏大师。又因驻锡慈恩寺翻译经典,亦称慈恩大师。为中国法相唯识宗之创办人,着有《成唯识论》,此论为法相宗之理论基础,后由弟子窥基发扬光大之。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首,其译经总数远胜鸠摩罗什(公元344年-公元413年)、真谛(公元499年-公元569年)、不空(公元705年-公元774年)诸大师所译卷数总和。
玄奘少时家贫,父母早逝,自幼受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之兄长捷法师(俗名陈素,生卒年不详)之教导,传授佛法教理,博览儒家道教经典,十岁进入佛寺。十三岁破格录取出家,法名玄奘。二十一岁,于成都定慧寺受具足戒,正式成为僧人因感当时所研习的汉译佛教经典,对教义的解释都不尽相同,不满于一知半解的他,就萌生前往印度取经的强烈渴望,希望能考证梵文原典以解除迷惑。
玄奘于贞观元年(西元627年)出发,独自一人长征沙漠,历经重重惊险,本着宁死也绝不回头的坚决求法意志,无畏挫折艰辛,于贞观五年(西元631年)抵达摩羯陀国,留学印度当时最高学府那烂陀寺,依止戒贤论师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,得其法义精随,列为十位上首弟子之一。可以说,瑜伽行派是玄奘留学生涯的主修科目,也是其一生着力的佛学思想核心,即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心识的变现,本身并非真实存在的「万法唯识」的观点。
贞观十六年(西元642年),戒日王于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,恭请玄奘为论主,提出论文《真唯识量》颂,称扬大乘教法,并悬挂于会场门外,十八日内竟无人提出挑战,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「曲女城辩论大会」。至此,大唐国圣僧威震五印度,被印度大乘佛教徒称以「大乘天」(即真正会通佛法之人),小乘佛教徒尊为「解脱天」(即解除烦恼摆脱生死束缚之人) 。次年,玄奘正式辞王东归,于贞观十九(西元645年)正月返抵长安,唐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(公元579年-公元648年)等文武百官盛大迎接,百姓夹道恭迎,举国欢腾。
历经十七年五万余里的西行求法之旅,除佛像和佛舍利外,玄奘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、657部,深受太宗、高宗所钦佩,并赐玄奘为「三藏法师」。太宗曾两度劝其还俗出仕弃道辅政,玄奘都以「志在为僧」而坚决婉拒,于是,太宗顷朝廷之力为其设置组织完备的长安译经院(国立佛经翻译院),广纳全国优秀僧俗助其译经志业,玄奘先后于弘福寺、大慈恩寺、玉华宫等地译经,十九年间,共译出经论75部、1335卷,约1300万字。这些佛教典籍不仅直接促进中印在宗教和文化间的交流,更对韩国、日本、越南等国的文化思潮间接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。
针对译经原则,玄奘秉持既要「忠于原典」,追求准确,又要「通俗易懂」,能让汉地群众理解,达到雅俗共赏,易于传播的弘法使命。在汉梵语文的转介翻译间,他不断地揣摩创新并提出「五不翻」(又称「五种不翻」)原则,指出在五种情况下,对佛经术语不适宜用意译而改用音译(保留原音)的翻译法,即:(1)多含不翻:如「罗汉」、「薄伽梵」等词,含有多种义涵,不可择一而译。(2)秘密不翻:如咒语,为诸佛的秘密语,不可以字义译之。(3)尊贵不翻:如「般若」是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真如自性,不应译为世智辩聪的「智慧」。(4)顺古不翻:如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为「无上正等正觉」之意,玄奘之前的译经家都采取音译,故随顺古例不翻。(5)此方无不翻:如「阎浮树」,中国没有此树木,故保留原音不翻。以上五种不翻的惯例,一直为后世的译经家所采用。著名佛学大师季羡林认为玄奘的译经风格,既非直译,又非意译,而是融会直译自创新风,在中国翻译史上开辟一个新时代。
玄奘在唐高宗麟德元年(公元664年)二月五日示寂,唐高宗极度悲伤,三天无法处理国事,追谥玄奘「大遍觉」。玄奘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佛学家、翻译家和旅行家。他所传播的学说有「般若」、「瑜伽」的广博精微,又有「唯识」、「因明」的缜密周延,不管在思维法则或教学规范层面,都开创出一番新气象,对中国佛学思想的影响,极其广泛深远。由于他对佛教经论的大量翻译,不但成为弘法的依据,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语汇和内涵。在继承传统的术语翻译法的同时,又提出创新的翻译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改造,是故,后世学者以玄奘为界,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典为「旧译」,玄奘以后为「新译」。
由于玄奘法师对唯识经论的翻译与统整,唯识论逐渐形成一个极富思辨色彩的宗派,即「法相宗」(又称「唯识宗」),此宗虽在中唐以后逐渐凋零,但至民国初年,在太虚大师、欧阳竟无等人的提倡下,又重燃对唯识教义的研究与践行的薪火。至于玄奘西行万里,前往印度取经之所见所闻,则由弟子辩机记录并撰成《大唐西域记》,是研究古代西域、印度、中亚、南亚等诸国的历史地理、社会风俗和文化思潮,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文献,对近代考古遗迹之挖掘,做出重大贡献,深得欧美日学术界重视。
唐玄奘原名叫什么
唐玄奘原名叫陈炜。
“玄奘,俗姓陈,本名祎,生于文帝开皇二十年(600年),唐玄奘也就是唐僧,唐僧原名陈炜,洛州缑人(现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),十三岁出家,玄奘是他的号。
因为他精通《经藏》、《律藏》、《论藏》,所以人称唐三藏。唐僧曾遍阅大唐佛经,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,便勤学梵文,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学。
玄奘本姓陈,名祎、洛阳缑氏(今河南偃师缑氏镇)人。13岁出家,21岁受具足戒。曾游历各地,参访名师,学习《涅槃经》《摄大乘论》《杂阿毗昙心论》《俱舍论》等经论。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,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,于是决定西行求法,以解迷惑。
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,未被允准。贞观三年(629)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,他即从长安出发,经姑臧出敦煌,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,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。
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,师从戒贤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《显扬圣教论》《对法论》《集量论》《中论》《百论》《俱舍论》《大毗婆沙论》《顺正理论》《因明论》《声明论》等论典,着重钻研《瑜伽师地论》,兼学梵书《声明记论》。
不久,声名大起。五年后,游历印度东部、南部、西部、北部数十国。回到那烂陀寺后,戒贤让他主讲《摄大乘论》《唯识决择论》。著《会宗论》三千颂,融会了空有二宗,批驳了师子光反对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观点,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。
曾和“顺世论”者辩论获胜;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。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,玄奘宣讲大乘教义,获得更大声誉。
唐僧的俗家名字是什么?
唐僧的俗家名字是陈祎。
唐僧,也叫唐三藏,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《西游记》中的人物,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,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。玄奘,生于今河南洛阳,俗家姓名“陈祎”,法号“玄奘”,被尊称为“三藏法师”,后世俗称“唐僧”。
早在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,就有唐僧取经故事,唐僧、还有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。后来不断演绎,就有了《西游记》。
扩展资料:
角色背景
提起《西游记》里的唐僧,可谓是家喻户晓。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。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。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。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他远游印度,精心钻研佛教经典。
17年后回到长安,在弘福寺、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。主要著作有《大唐西域记》《会宗论》《制恶见论》等,翻译印度佛经75部,共1335卷,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在玄奘故里,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。主要有玄奘故居、唐僧寺、唐僧墓、大唐三藏圣教序碑、恭陵、和陵等。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,通常都称他为唐僧。走入偃师境内,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,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唐僧
唐僧的号、法号、俗姓是什么,
号三藏,法号玄奘,俗姓陈,小名江流儿。
角色背景:
提起《西游记》里的唐僧,可谓是家喻户晓。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。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。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。
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他远游印度,精心钻研佛教经典。17年后回到长安,在弘福寺、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。主要著作有《大唐西域记》《会宗论》《制恶见论》等,翻译印度佛经75部,共1335卷,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在玄奘故里,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。主要有玄奘故居、唐僧寺、唐僧墓、大唐三藏圣教序碑、恭陵、和陵等。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,通常都称他为唐僧。走入偃师境内,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,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。人们习惯这样称呼,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,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。
扩展资料:
角色形象:
在小说《西游记》中,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、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,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。作为师父,他对徒弟要求很严,经常教导徒儿“要以慈悲为怀”。
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,本领高强,但在连伤“良家三人性命”后,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,而将他逐回老家;作为僧侣,他行善好施,为民除害,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;作为求学者,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。
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,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。不为财色迷惑,不为死亡征服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,使他终成正果。唐僧,给我们的启示是: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
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。虽然他并没有本领,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,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
因此,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,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。他胸怀天下,惠及黎民百姓,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,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的思想。
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的原因,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,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;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,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,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,让徒弟们望而生畏。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,必然要受严惩。
在书中唐僧是一个凡人的形象,有懦弱的一面 有怕死的一面,又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孙悟空大开杀戒的时候会严厉呵斥。他是一个内心信仰坚定、心怀善良的人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江流儿
唐僧俗家名字叫什么
叫陈袆。
唐僧,也叫唐三藏,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《西游记》中的人物,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,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。玄奘,生于今河南洛阳,俗家姓名“陈袆”,法号“玄奘”,被尊称为“三藏法师”,后世俗称“唐僧”。
实际上三藏法师是一种敬称,指精通佛教圣典三大类别「经、律、论」三藏的法师,又称三藏比丘、三藏圣师,或略称三藏。
扩展资料:
历史功绩
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,经常青灯夜读,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,而且悟性极高,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,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。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,并赐宝物三件,即袈裟、九环锡杖、紧箍咒。唐僧身材高大,举止文雅、性情和善,佛经造诣极高。
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,始终痴心不改,在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和尚,白龙马的辅佐下,历尽千辛万苦,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,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,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,不忘他的历史功绩。
参考资料来源;百度百科-唐僧
玄奘俗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玄奘俗名、玄奘俗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ayberrygifts.com/ariaswindchimes/windchimes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